近日,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具身智能大模型、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元機器人”)通過人形機器人數據集CR認證……一系列動態似乎預示著人形機器人即將迎來規模化商用前夜。
然而,人形機器人市場真實的訂單情況、量產進度與明年預期究竟如何?《證券日報》記者采訪了多家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獲悉,下半年以來,主流人形機器人企業訂單量呈現大幅增長態勢。
中國機器人CR教育培訓標準委員會委員魏國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行業已進入“示范應用驅動”與“技術攻堅”并行的關鍵階段,但大規模商業化仍需跨越成本、供應鏈與場景落地的多重門檻。
邁向量產關鍵期
歷經技術突破、資本涌入與初步終端驗證,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量產需求日趨旺盛,直接體現在相關主流企業訂單量的持續攀升及其下半年的可觀預定量上。
上海清寶引擎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寶”)創始人王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清寶下半年訂單量出現了明顯上漲。我們在8月份剛剛中標了華南地區的700萬元訂單,截至目前,全年累計銷售額已突破5000萬元。可以說市場需求正在逐步放大,尤其是在文旅、商用和測試類場景上。過去兩年人形機器人行業落地,主要以Demo驗證和小規模交付為主,而今年隨著人形機器人在更多應用場景的跑通,市場對‘量產交付’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整個行業也正在逐步邁向量產關鍵期。”
王磊透露,按照目前的簽約與交付節奏,預計到2025年底,公司累計訂單將會繼續增長,全年銷售目標有望翻倍,交付量在數百臺以上,應用涵蓋文旅、零售、陪伴以及汽車測試等多種場景。
此外,眾多人形機器人企業近期也陸續中標,并披露了訂單量,主要流向汽車制造、物流分揀等示范工廠。比如,中國移動采購與招標網顯示,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聯合中標1.24億元中國移動“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采購項目”。
9月21日,有著人形機器人第一股之稱的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必選”)與鴻海富士康科技集團投資的關聯企業云智匯(深圳)高新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智匯”)簽署了全球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明確了雙方在人形機器人研發、制造與全球市場推廣的分工。
據了解,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此前已進入富士康工廠實訓。此次與云智匯簽約,預計優必選很快將收到富士康的首批人形機器人訂單。
另外,智元創新機器人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下半年公司人形機器人訂單量出現大幅上漲,行業迎來了量產的關鍵時期。”
在已售人形機器人的流向上,工廠、物流等場景的B端領域,成為主力市場。預訂方更關注定制化能力。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負責人表示:“我們預訂的人形機器人均要求適配重型機械巡檢場景,通用型產品難以直接落地。”
技術與成本是核心變量
人形機器人正處在量產的關鍵階段,其發展進程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技術突破與成本控制是最關鍵的兩大變量。
ADI(亞德諾半導體)公司亞太區市場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具身智能技術鏈逐漸成熟,傳感器、關節模組等核心部件成本年均下降15%,為人形機器人的規模化試產創造條件。”例如,智元機器人通過CR認證的數據集,意味著其運動控制算法已滿足工業環境標準,為批量交付打下基礎。
對于2026年的商業化前景,業內普遍持樂觀態度。王磊預計,人形機器人將進入放量期。一方面,國內市場需求將更加多元化,養老、教育、零售等新場景加速落地;另一方面,海外市場如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地對服務型機器人的意向訂單持續增加。“我們會繼續堅持‘落地即增長’的策略,讓產品在真實場景中創造價值,同時通過量產降低成本,推動人形機器人真正走進大眾視野。”
在政策與市場共振下,行業前景廣闊。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將超過500萬臺,市場規模突破4000億元。中國憑借AI技術、機電一體化能力和龐大的制造業基礎,有望在這一賽道占據核心地位。
然而,要實現大規模量產,行業仍需在性能、成本和可靠性等方面持續突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健認為:“人形機器人若想進入家政、醫療等民用領域,需將成本控制在20萬元以內,且連續無故障運行時間提升至千小時級,目前仍有差距。”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器人分會副秘書長陳丹也表示,短期市場仍受制于單臺人形機器人成本過高(普遍超過50萬元)和場景適配性不足的挑戰。
縱觀整個產業鏈,人形機器人價值分布高度不均衡,行業上游核心零部件占總成本70%以上。這一結構決定了降本重點和投資機會主要集中在技術壁壘高的上游環節。
整體來看,人形機器人正從實驗室快步走向產業化,但路徑并非一蹴而就。下半年的小幅訂單增長與密集技術發布,標志著行業進入蓄力期。隨著2025年行業成本進一步下探與場景不斷拓寬,市場有望迎來首輪規模化爆發,而真正的產品“平民化”時代,仍需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攻堅。
——信息來自:證券日報